2011/12/4 12:05:00 浏览:582 来源:广州家教网
在学习进程中,家长们会经常听到孩子感叹作文难,难在怎么样也找不到灵感;孩子在面对难题时,苦思不得其解,等待灵感的光顾,想使问题得到创造性地解决,却徒劳无功。于是,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似乎已经习惯了面对灵感时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虽然灵感的重要性不容置喙,一个人要想聪明、创造就得有灵感,孩子解决难题一筹莫展时需要灵感,文思枯竭时也需要灵感,但灵感似乎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靠机遇、机会、运气去碰。对于何谓灵感、如何激发孩子产生灵感,家长惶惑之余却也束手无策。正因为在灵感状态下,人具有不同寻常的爆发力和创新力,让“灵感”一词也染上了一缕圣光,灵感在通常人的眼里也就变得神秘莫测。知识分类原理通过揭示灵感与顿悟产生的机制,让我们对灵感有了新的认识:灵感并不是神秘,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可以通过探求它产生的内在规律和形成条件,打破对灵感采取的消极无为的态度,主动争取以获得灵感垂青。那么灵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智力状态?它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家长们又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孩子的灵感呢?
知识分类智育理论认为,所谓灵感就是在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中由于问题中心图式的知识实现整体意义表征而产生顿悟时形成的一种暂时的积极心理状态。在灵感状态下的孩子会表现出认知能力增强,不但记忆敏捷、思维活跃、大量有用的知识潮涌般地呈现;还表现出情绪的高涨以及身体生理的良好状态。这是因为在孩子解决或思考某个较难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出现知识贯通的瞬间,实现了用新颖程度较高的答案来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引发了高涨的积极情绪状态。
诚然,灵感不是从天而降,也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过程中,某一次知识检索、组合、迁移成功,而使顿悟立刻实现必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要想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这种状态,就必须尽力创造以下条件:
1.设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标。这种目标可以指许多层次水平的目标,科学家要解决科学前沿的问题;孩子要解开一道在别人看来很难的习题,或者尝试探索一条新的更为简捷的解题途径;一个有意义的作文题目和立意……。没对目标长期追求和探索,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灵感。孩子往往在遇到难题并经过一番努力找不到答案时容易气馁,就将问题搁置或抛给家长和老师。孩子这种对于答案急于求成的态度,往往使其失去了寻求问题创新性解决的动力。因而家长在平时辅导孩子时,应该鼓励孩子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也不能立马放弃,而应该相信自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实现对问题的突破性解决的办法。
2.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遇到原型知识或组合旧知识。只有有足够数量、质量的基础知识前提下,再遇上恰当的原型知识或重新组合大脑中的原有知识,才能实现由新产生的知识引起灵感。例如鲁班在发明锯的思维过程中,他主要是受两个原型知识的启发,产生了两个引起顿悟必需的新知识:一是锯子怎样工作的知识,即未来的锯在需要伐倒的树木面前“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这个知识的得来是在草叶是怎样割破手指的经验启发下完成的。二是关于未来的锯子“是什么”样子的陈述性知识。这个知识的得来是在草叶边缘的齿状物的结构形态的启发下实现的。
3.积极的情绪心理状态。从情绪心理角度看,别人强加在自己头上的任务,被动地去解决问题,一般不容易产生灵感。因而,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培养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对事物问题的探索欲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目标着迷,孜孜以求,朝思暮想,才能兴奋到较高的灵感水平。比如,在对于孩子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中,可以平时就一些简单的话题如“梦”,孩子经常做梦,而且喜欢跟父母说梦。那父母可以就孩子的梦引发开去,运用联想,迁移等方法,从孩子的梦到别人的梦,从当时代人的梦到古人的梦,从实在的梦到虚幻的梦,让孩子体验到梦世界的丰富多彩,跟人的心理状态,跟理想、灵感、智慧和激情等等联系起来,孩子在此会充分发挥它的想象力,同时也从事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体验到乐趣。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会使他在作文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文思泉涌,容易出现灵感状态。
4.有效认知策略的指导。顿悟和灵感并不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家长可以根据顿悟和灵感产生的基本原理,在自觉意识支配下,帮助孩子在一套可行的认知策略指导下去寻求顿悟和灵感。这样会使孩子创新思维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使顿悟与灵感产生的概率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家长可以控制和设置灵感产生的外部条件,提高灵感必然产生的概率。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目标完全明确以后,便选择适当的时间、环境条件,创设一种使解决问题必需的原型知识都基本具备的知识准备条件;创造一种使孩子大脑充分放松,充分清醒,短时记忆最强的记忆、思维状态;让孩子创造或保持一种轻松、宁静的情绪状态,之后便立刻向解决难题的目标发起进攻……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它完全适合于孩子攻克难题认知策略的培养。
在解决了灵感产生的外部条件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灵感产生的内部条件,那就是孩子该如何做的问题。只有这样,家长在激发孩子灵感过程中才能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其实归根结底,灵感产生的问题,是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人人都可以从知识结构塑造入手,从培养认知策略入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某方面的天才。明白这一点,可以让孩子在解决问题失败时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距离成功还有多远,下一次如何再做进一步的继续努力,直至成功。这样,即使连续几次解题失败,孩子也不会盲目地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的大脑不是学习这一学科的材料等等,他会有效控制消极情绪,设法克服那些妨碍自己解题的不良情绪等,一步步接近成功,直到最后尝到灵感的滋味。如果孩子真正地了解和实现了这一点,那么,他的控制灵感形成的认知策略就会成为他智慧中的宝贵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培养孩子控制灵感的认知策略,还应该做进一步的认知结构塑造工作。
(一)提高知识质量是获得灵感的最基本变量
1.如果在所有必要的基本知识都具备的情况下还不能产生顿悟,便要考虑这些知识的意义表征是否存在障碍和问题。当孩子不能实现对知识的意义表征时,就不能产生顿悟和灵感。一名初中生由于无法正确表征并联电路概念中的“并列”两个字的含义,便导致其在解决电路图问题时,思维阻碍,迟迟不能实现顿悟。后来,通过检查其知识结构发现了事情的根源: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并联电路的定义是“几个电阻并列联接的是并联电路”。在这名孩子心目中,只有两个或几个人或物整齐并排时,才能称作“并列”,比如每天上操排队时的横向队列都是并列。而实用电路图中的电阻常常并不对齐,所以她便无法判断其是否是并联电路。由于一个并联电路知识不熟便长期对欧姆定律部分内容学习不好,凡是涉及电路的问题,都不容易实现顿悟和出现灵感,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
2.把应该联系起来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之融会贯通。一组相关知识的合理表征远比单个知识的表征更重要。一组知识的表征即图式知识的连接、贯通、组合等,常常是产生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有的家长或老师在孩子解题过程中习惯于就题论题,就知识点论知识点。而正确的方法是将问题类型化,将知识系统化。比如关于逆水行船问题,有很多种呈现方式,而家长或老师往往只对某一单一问题进行点拨,如果能把以往各位老师和家长不同时段“点拨”的内容概括起来,形成一组概括化程度较高的程序性知识,并且经过少量的练习,就可使这一类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这组程序性知识带有认知策略性质,其内容可陈述为:“一要注意摆脱思维陷阱??‘水快船慢’的矛盾画画,不要在无效画面细节上停滞不前;二要向前思考:凡是逆水航行问题,都一定是由船速相对快和水流速相对慢,这两个因素组成的问题情境;凡是经过了‘静水航速一河水流速二逆水速度’处理的逆水航行问题,其结构均与静水航行间题相同;最后处理好速度、时间与里程三者关系,便完成解题任务。”在一定条件下,概括起来的知识具有更强的优势兴奋性,更容易迁移到更多的问题领域发挥其智慧效能,表现出更强的智慧深度,更有效的条件化联系效果等。使用概括化知识进行思维的人总是比使用零星、细碎知识点思维的人更自信,更容易体验到智慧美感的愉悦,同时更容易在解题过程中迸发灵感。
3.通过反复练习使已有知识熟练、巩固,达到一定的激活水平,是避免检索困难,实现顿悟和引发灵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要培养孩子锲而不舍地建造自己智慧关键点的精神。
要鼓励孩子,让他们不要怕难学的知识,不要怕难解的题,要善于把难记、难懂的知识和难解的题放在经常看到的地方,经常地阅读、复习、思考、扩展,使之变成所有知识中最熟练、最巩固、最具优势的知识。使大脑中关键知识由弱到强的变化,会导致孩子在这个领域的智慧发生由弱到强的实质转变。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时,常常表现出在这方面的智力似乎很迟钝;而当把这一方面的关键知识摆弄得烂熟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比别人聪明许多,经常在这个领域里产生许多别人想不到的新见解、新方法、新窍门等等,似乎天天都有灵感似的,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这方面确实有某些先天禀赋。
(三)让孩子设法多储备解决问题的可迁移知识
储备可迁移知识,即让孩子平时要多获得、储备解决问题的理论原型知识、感性原型知识等,以便在解决问题时,便于获得原型启发知识。
1.多获得支持有关抽象理论知识的感性经验、生动表象等,以更深刻地表征和理解该抽象知识,提高该知识的表征质量。
2.多读书、多讨论,是获得原型知识的重要渠道。
3.对现有的各个表面上彼此独立无关的知识进行相似性比较、归类、联系等。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把新学习的重要知识通过有意地练习使之变得熟练还远远不够,还要鼓励孩子自觉主动地将新知识加以实践运用。在实践中获得对此知识的真知灼见,更容易在下一步的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中产生超过他人的见解,顿悟与灵感随时随地可能产生。
(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等于创造了一个有助于灵感出现的条件。如果孩子各方面知识都基本具备,还是不产生顿悟,就查一查是否是由于过度疲劳,是否因为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感情纠葛等造成情绪波动,还要考虑药物、生活环境与注意力等原因。总之,只有采取措施让大脑保持在宁静、清醒、愉悦的良好状态,各个必要知识内容才容易整体地同时在大脑中连贯表征成功,进而产生灵感。
可见,灵感的获得不是梦,只要遵从灵感产生的规律并从以上诸方面着手为灵感的产生创造条件,孩子就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灵感迸发,实现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作文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文如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