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1 11:24:00 浏览:765 来源:广州家教网
父母,请学会“推”孩子出门
16岁至25岁,花样的年龄,可他们却因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而变得迷茫、颓废甚至行为过激。截至2005年12月底,这群被称为“社区青少年”的年轻人,在本市已经超过了7万人。
经过专家学者对本市19个区县1000名社区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国内首部从实践角度记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报告《2003-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蓝皮书》今天首发。
数据实录:虽然大多数人终日无所事事,但令人吃惊的是,60.6%的社区青少年对现状感到满意,仅有26.9%的人觉得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缺乏改变现状的愿望和勇气,成了阻碍他们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当被问及是否有参与竞争的意愿时,近一半社区青少年选择了“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失去工作和学习机会后,约3成的父母并非鼓励孩子自己去闯,第一点想到的是“很急,托人为孩子想办法”。
专业视角:辍学/失业??参加培训/做临时工??再次辍学/放弃工作??“啃老”??再次参加培训/做临时工……“很多社区青少年都经历过这样的反复”,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卢湾工作站站长秦天栋发现,在所有社区青少年中,“啃老族”越来越多,对他们的帮助难度最大。
调查显示,社区青少年从事的工作类型集中于服务行业,临时工作工资主要集中在800元至1200元之间。一些父母抱着“唯读书论”的观点,觉得孩子如果做“伺候”人的活,那“我多没面子”,于是,宁可孩子在家“养”着,也不愿他(她)出去“丢脸”。秦天栋坦言,令人担忧的是,起初,年轻人并不愿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可过了半年以上,绝大部分人便适应了这种生活状态。
秦天栋建议父母,帮助孩子找准社会定位,鼓励他们走出家门。曾有一名23岁的女孩,高二时因和老师不合便辍学在家。父母始终希望她继续深造,于是,双方达成协议??只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参加成人自学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父母就满足她一切要求,而对女儿想成为化妆师的心愿,父母却坚决反对。结果,几年下来,钱花费了不少,女孩厌学情绪厉害,变得日益乖张。
在社工站,社工请女孩设想,以自己的现状,如何在职场和爱情之路上赢得尊重?简单的提问,却让女孩第一次对未来有了思索。与此同时,社工则请女孩父母从女儿实际能力出发,建议其报考成人大专。最终,双方的妥协和理解换来了一张录取通知书,看着女儿重新露出笑容,父母决定,“奖励”她参加化妆师培训班。 相关报道
申城首家青少年“中途宿舍”在浦东联洋新社区揭牌
深夜,给“迷途”孩子留一盏灯
“不想回家,就在网吧里混一夜……”有经验的社工都知道,这是许多深夜还游荡在外的青少年经常做出的选择??将街头网吧、游戏厅等当成逃避现实的“避风港”,这样很容易“轧上了坏道”!今天上午8时30分在浦东联洋新社区彩虹中心揭牌的上海首家青少年“中途宿舍”,将在深夜里,为这些“迷途”的孩子留一盏灯。
装修一新的“中途宿舍”里,双层木床铺着好看的被褥;布艺大沙发足够七八个人围坐谈心;书桌上有电脑还有流行音乐CD;洗脸盆边摆着崭新的牙刷和洗漱用品……前天深夜,已经有3名不愿回家的男孩做了“中途宿舍”的首批“舍员”。是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浦东工作站的社工们在“深夜劝归”行动中,把他们从网吧劝进了这个临时的“家”。吃过热腾腾的面条,躺在整洁的床铺上与“社工哥哥”敞开
心扉“卧谈”……孩子们不知道,当他们在凌晨酣然睡去后,社工们又开始分头联系他们的家长做“思想工作”了。
彩虹中心的专业社工王卉告诉记者,不愿回家的孩子都是为了逃避现实:有的是单亲子女没人管,有的宁愿游荡在外也不愿被父母唠叨甚至打骂……去年暑假,社工们开始了暗访网吧、搜寻街头巷尾的“深夜劝归”行动,从和孩子们“套近乎”到“陪聊”“陪玩”,直到把他们劝回家。但有时的“无功而返”也让社工们深感:对于那些长期与父母疏离的孩子来说,回家的路上还需要一个“心理缓冲区”。在香港,就有许多24小时开放的青少年活动空间,孩子们可以在里面上网、游戏甚至暂居,待专业社工帮其打开“心结”,与家人沟通好以后再回家。
“中途宿舍”就是“上海版”的“心理缓冲区”。这里有50多位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帮孩子们排解压力、疏导情绪。孩子们离开“中途宿舍”后,这份关爱还将继续,社工会根据孩子各自的心理需求长期跟踪服务、“对症下药”。王卉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天入住的3个男孩如今都已经自觉自愿地在社工陪同下回家了。
浦东新区综治办、团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第一家“中途宿舍”还只能同时容纳8名青少年入住,今后将想方设法为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建起“心理缓冲区”。